大巧若拙网

笥沟:通州这段消失的古运河又回来了

笥沟:通州这段消失的古运河又回来了

这里曾经是笥沟失一条枯竭的河沟,位于通州南部,通州因为没有水源且淤塞,段消已经逐渐消失,古运所以就连2012年通州区水务普查编制的河又《水文化遗产名录》都没有把它列入。但是笥沟失,它在历史上极为重要,通州是段消通州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运河,曾经还被北运河借道很多年。古运也许正是河又因为这一点,水务部门近年来逐步地将其分段恢复。笥沟失笔者近期沿着这条河的通州通州段进行了探访,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正在疏浚,段消还挡着围挡,古运但是河又整个河段基本畅通,碧波荡漾,白鹭蹁跹,两岸芦苇繁茂、草木葱茏。

港沟河风光 摄影 左岸

这就是港沟河,在古代是大名鼎鼎的笥(音sì)沟。笥的本意是盛食品或衣物的竹筐,扩展开来,运输粮食、物资的河流为笥。因此,港沟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漕运水道。

港沟河的历史变迁

笔者探访的这段河流,起点在凉水河右堤许各庄闸,在此引出后向南,经过漷县村东口,向南过田村在建的拦河闸后与凤港减河汇合,然后借道凤港减河,先向南再折向东,在凤港减河右堤的军屯闸引出,向南流经漷县镇前元化村出北京界,虽然笔者的行程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河水继续入天津市武清县境,至三间房村汇入凤河。

港沟河田村段汇入运潮减河的交汇口 摄影 左岸

运潮减河军屯段分流闸口 摄影 左岸

港沟河的北京段均在如今的通州区漷县镇域内,河流走向是从北向南,在北运河西侧,几乎与它并行,两河中间正好是连接北京和天津的京津公路103国道,河流蜿蜿蜒蜒向南进入天津武清境内。

许各庄闸出水口——新港沟河的起点 摄影 左岸

港沟河在东汉末年和南北朝时期称为笥沟。“港沟”的名称始于辽宋时期,港字取天津市宁河区白龙港的港字,另取古称笥沟的沟字,合称港沟河。

清代张家湾运河及码头全图显示的港沟河方位 来源 张家湾博物馆

在西汉时,港沟河是沽水的一条支流,也是潞水故道,当时的港沟河北起张家湾,东南流经今漷县镇吴营、许各庄、南阳、漷县东门外、田村、西黄垡、柏庄、后元化、前元化等村,出通州界,入武清县堠上村入凤河,凤河入潞水。曹操北征乌桓时,曾利用笥沟运送粮草供给征伐大军,进人北魏时期此河道依然承担着运输粮食及各种物资的任务。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宋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几十年的南北战争,为加强陪都南京(今北京)的统治,辽国萧太后下诏开凿了运粮河,也就是如今的萧太后河,此河在张家湾附近与港沟河连通。从海上运来的辽东粮物经过此河,在张家湾附近进入运粮河,运送到辽南京。

元代港沟河曾与漷县东面的白河(北运河)相通,因白河大堤被洪水冲决无法继续水运,只好借道港沟河,一度成为漕运主河道。当时在漷县东门设有闸坝收税,但时间不长便归复白河至张家湾段。清代,北运河曾决口夺港沟河道,港沟河也有数年成为京杭大运河航道。但在更长的时期里,港沟河就如同北运河的影子和备份,与其相伴相行,做着默默无闻的“老二”。

说起港沟河和北运河的亲密程度,不同时期,合则两河曾经共用一条河道,分则共用一条堤坝。民国《通县志要》记载:“东堤:北至长凌营与运河西堤会,南至武清境。”“西堤:北至张家湾,南至武清界。”长凌营位于漷县镇界内,港沟河与北运河相距较近处大约有3华里,因此两河的河堤到长陵营交汇在一起后共用一条河堤,也就是说北运河的右堤,是港沟河的左堤。

港沟河上有座桥

港沟河上最重要的地标是漷县东门桥。这是北京最大的平面方孔石桥。俗称大石桥,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因位于旧县城东门外,故名漷县东门桥。

漷县东门桥旧址 摄影 左岸

该桥横跨在港沟河上,也是古城的东护城河。东西向,长44米,宽7米,是十三孔平面方孔石桥,花岗岩石所砌,两侧护以素朴石栏。

漷县古城曾经做过州府和县衙,汉时称霍村镇,隶泉州,后属武清,是当今北京市已知唯一汉代村名。辽太平年间(1021-1031年)因狩猎文化需要与保障湾运而将霍村镇升置漷阴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置漷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降称漷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入通州。明虽降称漷县,但以域内白河即今北运河贯穿,"襟常万年昌帝业, 朝宗亿国巩皇周”, 战略地位尚高,故于正德初年(1506年)创建城池, 且屡予扩筑和修缮,成为出入京师要冲。

港沟河历来无桥可通,来往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直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武清县瓦屋村张善人以东门外港沟河上无桥病涉,即募捐修建此桥。据说张善人原来在京城的饭庄当厨师,到光绪二十年夏日,回家路过漷县,遇见洪水,船翻,多人溺亡,张善人被人救起百感交集,始募捐建桥。

1989年5月,该桥成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背面书写重修漷县东门桥碑记,如果仔细观察,桥新旧参半,桥面和护栏是新修建的,只有桥墩和横梁的石板还是旧物。

曾经是漕运西水道

2001年,一幅绘制于清代咸丰年间的《通州漕运粮道图》在通州区首现,该图清楚地标明清代中期大运河枯水期南来的货物运到北京的路线,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彰显了港沟河漕运的历史作用。

世人皆知北运河是漕运的主干线,古今各类志书典籍记录也非常详细,而对于港沟河的记载很少,要不是因为这张图,几乎无人知道在北运河之西还有一道由多河相连北起通州南下天津卫的“西水道”。

漕运粮道由“旧运河”(即通惠河旧河道)、“港沟”、“凤河”等三条南北相接的河流为水道;以“五闸河”(通惠河)、马驹桥河(凉水河)、饮羊河(萧太后运粮河)等三条西来之水为源流。

据收藏此图的军粮经纪人后人陈乃文描述:“西水道”在天津东北西沽与运河相连,水道上有专人对滞留于海河以北三岔口一带的运粮船帮所载之粮米检验,并由军粮经纪人负责接运引领进入港沟河,然后进入到粮道北端的旧运河(含小河),最终到达通州城的石坝土坝等诸码头缴粮。据统计,每年有数以千计漕船穿行其间,年转运粮米三五十万石,有的年份甚至达到六七十万石,占漕粮总量的五或三分之一。

这条水道缓解了北运河船只拥挤难以行船的窘境,清代中期以后,行走这条水道船只日益增多。甚至民国初期大运河停漕以后,还有漕船经过。

从乱流到治水

港沟河的源头在哪里?1941年版《通县志要》记载港沟河源头在张家湾西北,紧靠通州城东南的南溪闸,并绘有河道全图。其实,不同的年代,港沟河的源头也有不同。港沟河处在白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等河流的下游水道,其源头正是如上几条河流,只不过交汇处经常变化。由此也产生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沽水乱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沽水入潞乱流”。东汉初路县改称潞县,沽水就是通州水系的主要上游白河,翻译过来这句话就是说:白河的水进入京东大平原通州之后,摇摆不定,河道不断变化。我的一位专家朋友也说,北水乱流。北方尤其是京东平原这大片土地,属于冲积平原,地势低洼,且含沙量大,土质疏松,河床不稳定,为京西南沥水所趋之地。夏季降雨季节一片汪洋,形如泽国。所以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常变换,不同的历史时期,河道走向各有不同。也因此古河旧道、淀泊遗址遍布。

光绪九年通州北运河大水,运河西岸苏庄以北河堤溃决,大溜直入港沟,水落后成为运河支流。此后每遇伏泛,运河正溜常直驱港沟,港沟河西堤每隔一二年必出现几段险情。一直到宣统末年都为患颇巨。

解放后,港沟河的上游河道经过几次较大的水利工程全部改道直入北运河,又加上在五六十年代新开挖了东西走向的凤港减河,将港沟河分割成上下两段,河水流量已经比原来大大减少,除了春灌期间河道有水,平时基本上是死水或干河。

鹭鸟落户港沟河后元化村段 摄影 左岸

这些年,水务部门为解决干河零基流问题,将上游凉水河和凤港减河与其连通,通过疏浚、调水、延长河道长度,使这条小河沟“逆袭”成为生态河道样板,水环境得以修复,河道保持常年有水、两岸绿化美化。目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已经逐步成为现实。

作者 左岸

编辑 柒玖陆十三

邮箱:547842807@qq.com

— END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巧若拙网 » 笥沟:通州这段消失的古运河又回来了